掬水月在手 (2020)
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· · · · · ·
掬水月在手的影评 · · · · · · ( 全部 390 条 )
关于片子里提到的一些诗词
1、耐他风雪耐他寒,纵寒已是春寒了。 据传是顾随引雪莱《西风颂》“If Winter comes,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?” 《踏莎行·烛短宵长》 叶嘉莹 用羡季师句,试勉学其作风,苦未能似:烛短宵长,月明人悄,梦回何事萦怀抱。撇开烦恼即欢娱,世人偏道欢娱少。软语叮咛,阶...
(展开)
片子中没有讲清楚的叶嘉莹先生,到底是谁?
这不算是一篇影评吧,我对这部片子本身很有意见,真是白瞎了那么多珍贵的一手资料,最后竟煮成了一锅矫揉造作的伪文艺大杂烩。虚有框架,没有血肉,更可气的还有有意无意的造神,空洞的宏大叙事。片子既没能讲好关于先生的故事,也没讲好先生对诗词的研究和造诣,更讲不好先生...
(展开)
“弱德之美”,不弱,不争,却坚持
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
纪录片《掬水月在手》的名字摘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《春山月夜》中的第二联, 春山多胜事,赏玩夜忘归。 掬水月在手,弄花香满衣。 兴来无远近,欲去惜芳菲。 南望鸣钟处,楼台深翠微。 这一句诗以工整的对仗铺写了诗人水中捞月、花香沾衣的沉醉,充满着寄情山月的雅致闲情。 《... (展开)手机&网络为日常粮食的年代,还有人喜欢诗歌吗?| 专访《掬水月在手》陈传兴
在一个荒原、废墟、充满劫难的时代,诗是很重要的,诗就像庇护所,诗人就像冒险者。诗人通过自己的创作给其他人提供一些生命和思想的庇护。 但是,在这个诗歌衰落的时代,这是大部分人以手机、网络世界当作日常粮食的年代。还有人喜欢诗歌吗?还有人能够静下来真正去看纪录片吗...
(展开)
添加新讨论
讨论区 · · · · · ·
| 为什么找日本人配乐? | 来自wendywf222 | 10 回应 | 2025-07-18 22:32:58 |
| 求今晚山一的电影票 掬水月在手 | 来自恰似你的眼神 | 3 回应 | 2025-07-01 15:20:38 |
| 悼念叶嘉莹女士 | 来自第四类青年 | 2024-11-25 16:45:00 | |
| 有没有朋友知道这部电影的取景地有哪些地方啊 | 来自F | 2 回应 | 2024-09-17 20:30:59 |
| 导演还是不懂“一条大河波浪宽”的情怀,配乐也是... | 来自小披风 | 48 回应 | 2024-03-22 00:29:15 |
以下片单推荐 · · · · · · ( 全部 )
- 豆瓣电影【口碑榜】2023-09-11 更新 (影志)
- 电影上的“三部曲”系列~~(II) (Tulipe noire)
- 2020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影片大全 (妖灵妖)
- 纪了个录 (寡人有疾)
- 淡淡的方式,述说浓浓的故事 (L.L)
订阅掬水月在手的评论:
feed: rss 2.0




掬水月在手的短评 · · · · · · ( 全部 17533 条 )
1262 有用 窄树 看过 2020-07-26 11:43:04
“但我对她也没有说very close那种关系,只是偶尔互通电话,确认对方还活着。你要说我对她有什么感觉,就是她就是一个存在。她在那里。经历了那么多,她怎么能挺过去呢?她女儿女婿走了那阵子,XX在亚洲中心见到她,说叶先生来上班了。她迎面走来,看见大家,眼眶一红,但也就是那样了。一个人把自己退到了一个位置,对于每件事情统一的态度。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君子呢?”
1753 有用 熊阿姨 看过 2020-10-14 21:39:04
太失望了。这么好的人物,有这么多独家资料,结果拍了一个糖水片。叶嘉莹从大陆世家辗转于台湾、加拿大又归国,家庭挫折和留洋漂泊经历都是很厚重的,但电影完全没能跟她的古诗词研究结合起来,没找到一个核心的解释,一直浮在表面。最可惜的是,对叶的诗歌和吟诵分析也很浅很浅。感觉创作者并没有带大家理解叶嘉莹的能力,大量大光圈唯美空镜头把叙事打得稀碎,不停跳,哪个线索都没讲明白。
677 有用 晚不安 看过 2020-08-29 18:45:46
叶嘉莹提出了“弱德之美”的概念,为不可描述之美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说法,但纪录片团队对美的理解却相当局限,堆砌浮泛的空镜、悚然的配乐和过往的文字,却离传主隐秘的精神世界很远。按生平顺序与建筑结构的类比做段落分割,但感觉在资料之海中迷失了,并未找到一种恰当的组织方式,吟诵的部分不可或缺,但也没有成功串起全片的精气神。借用片中受访者的一句话来说,不要把她当作神,而要把她当作人。可能是叶先生的最后一部纪录... 叶嘉莹提出了“弱德之美”的概念,为不可描述之美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说法,但纪录片团队对美的理解却相当局限,堆砌浮泛的空镜、悚然的配乐和过往的文字,却离传主隐秘的精神世界很远。按生平顺序与建筑结构的类比做段落分割,但感觉在资料之海中迷失了,并未找到一种恰当的组织方式,吟诵的部分不可或缺,但也没有成功串起全片的精气神。借用片中受访者的一句话来说,不要把她当作神,而要把她当作人。可能是叶先生的最后一部纪录片,可惜了。 (展开)
449 有用 沈书枝 看过 2020-10-19 15:36:02
感觉导演只有做PPT的才华,而不太理解叶嘉莹的真正价值所在,以及古典文学在她生命里究竟承担了怎样的共振。片子里呈现出来的所有的好都是叶嘉莹本身的好,因为她的造诣、经历和贡献随便拿出来一个都确实非常能打动人,但就是这种好也被割裂得支离破碎的,如果本身没对叶嘉莹和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,那么看这个片子对她的基本生平都不会弄得太清楚。最可诟病的是加了许多古迹、石刻、雕像之类的特写,配上不知道什么的鬼声鬼气... 感觉导演只有做PPT的才华,而不太理解叶嘉莹的真正价值所在,以及古典文学在她生命里究竟承担了怎样的共振。片子里呈现出来的所有的好都是叶嘉莹本身的好,因为她的造诣、经历和贡献随便拿出来一个都确实非常能打动人,但就是这种好也被割裂得支离破碎的,如果本身没对叶嘉莹和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,那么看这个片子对她的基本生平都不会弄得太清楚。最可诟病的是加了许多古迹、石刻、雕像之类的特写,配上不知道什么的鬼声鬼气的吟唱,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文化遗产宣传片,实际和传主的人生毫无关联,支离破碎,真正希望能深入的部分又浮皮潦草地带过。但叶嘉莹本身和一些友朋、学生的访谈的记录还是有价值,这样好的题材拍成这样破碎又浮浅,真是遗憾。 (展开)
677 有用 一笑悬命的阿胖 看过 2020-07-26 10:59:18
“百凶成就一词人”,此言得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