掬水月在手 (2020)

导演: 陈传兴
主演: 叶嘉莹 / 白先勇 / 席慕蓉
类型: 纪录片 / 传记
制片国家/地区: 中国大陆
语言: 汉语普通话
上映日期: 2020-10-16(中国大陆) / 2020-07-26(上海电影节)
片长: 120分钟
又名: Like the Dyer's Hand
IMDb: tt12735320
5星
22.1%
4星
48.5%
3星
25.6%
2星
3.2%
1星
0.6%
好于 86% 纪录片

掬水月在手的获奖情况 · · · · · · ( 全部 )

掬水月在手的短评 · · · · · · ( 全部 17533 条 )

热门 /   / 

1262 窄树 看过 2020-07-26 11:43:04

“但我对她也没有说very close那种关系,只是偶尔互通电话,确认对方还活着。你要说我对她有什么感觉,就是她就是一个存在。她在那里。经历了那么多,她怎么能挺过去呢?她女儿女婿走了那阵子,XX在亚洲中心见到她,说叶先生来上班了。她迎面走来,看见大家,眼眶一红,但也就是那样了。一个人把自己退到了一个位置,对于每件事情统一的态度。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君子呢?”

1753 熊阿姨 看过 2020-10-14 21:39:04

太失望了。这么好的人物,有这么多独家资料,结果拍了一个糖水片。叶嘉莹从大陆世家辗转于台湾、加拿大又归国,家庭挫折和留洋漂泊经历都是很厚重的,但电影完全没能跟她的古诗词研究结合起来,没找到一个核心的解释,一直浮在表面。最可惜的是,对叶的诗歌和吟诵分析也很浅很浅。感觉创作者并没有带大家理解叶嘉莹的能力,大量大光圈唯美空镜头把叙事打得稀碎,不停跳,哪个线索都没讲明白。

677 晚不安 看过 2020-08-29 18:45:46

叶嘉莹提出了“弱德之美”的概念,为不可描述之美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说法,但纪录片团队对美的理解却相当局限,堆砌浮泛的空镜、悚然的配乐和过往的文字,却离传主隐秘的精神世界很远。按生平顺序与建筑结构的类比做段落分割,但感觉在资料之海中迷失了,并未找到一种恰当的组织方式,吟诵的部分不可或缺,但也没有成功串起全片的精气神。借用片中受访者的一句话来说,不要把她当作神,而要把她当作人。可能是叶先生的最后一部纪录... 叶嘉莹提出了“弱德之美”的概念,为不可描述之美提供了一个创造性的说法,但纪录片团队对美的理解却相当局限,堆砌浮泛的空镜、悚然的配乐和过往的文字,却离传主隐秘的精神世界很远。按生平顺序与建筑结构的类比做段落分割,但感觉在资料之海中迷失了,并未找到一种恰当的组织方式,吟诵的部分不可或缺,但也没有成功串起全片的精气神。借用片中受访者的一句话来说,不要把她当作神,而要把她当作人。可能是叶先生的最后一部纪录片,可惜了。 (展开)

449 沈书枝 看过 2020-10-19 15:36:02

感觉导演只有做PPT的才华,而不太理解叶嘉莹的真正价值所在,以及古典文学在她生命里究竟承担了怎样的共振。片子里呈现出来的所有的好都是叶嘉莹本身的好,因为她的造诣、经历和贡献随便拿出来一个都确实非常能打动人,但就是这种好也被割裂得支离破碎的,如果本身没对叶嘉莹和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,那么看这个片子对她的基本生平都不会弄得太清楚。最可诟病的是加了许多古迹、石刻、雕像之类的特写,配上不知道什么的鬼声鬼气... 感觉导演只有做PPT的才华,而不太理解叶嘉莹的真正价值所在,以及古典文学在她生命里究竟承担了怎样的共振。片子里呈现出来的所有的好都是叶嘉莹本身的好,因为她的造诣、经历和贡献随便拿出来一个都确实非常能打动人,但就是这种好也被割裂得支离破碎的,如果本身没对叶嘉莹和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,那么看这个片子对她的基本生平都不会弄得太清楚。最可诟病的是加了许多古迹、石刻、雕像之类的特写,配上不知道什么的鬼声鬼气的吟唱,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文化遗产宣传片,实际和传主的人生毫无关联,支离破碎,真正希望能深入的部分又浮皮潦草地带过。但叶嘉莹本身和一些友朋、学生的访谈的记录还是有价值,这样好的题材拍成这样破碎又浮浅,真是遗憾。 (展开)

677 一笑悬命的阿胖 看过 2020-07-26 10:59:18

“百凶成就一词人”,此言得之

> 更多短评 17533条
为什么被折叠? 有一些短评被折叠了
评论被折叠,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账号行为异常。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,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。如果认为有问题,可以联系豆瓣电影。
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短评
我要写影评

掬水月在手的影评 · · · · · · ( 全部 390 条 )

МэрöЯаñг 2020-10-19 01:40:06

关于片子里提到的一些诗词

1、耐他风雪耐他寒,纵寒已是春寒了。 据传是顾随引雪莱《西风颂》“If Winter comes,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?” 《踏莎行·烛短宵长》 叶嘉莹 用羡季师句,试勉学其作风,苦未能似:烛短宵长,月明人悄,梦回何事萦怀抱。撇开烦恼即欢娱,世人偏道欢娱少。软语叮咛,阶...  (展开)
雪球 2020-09-01 20:55:36

电影资料馆映前导赏

本文根据2020北京国际电影节特别放映活动,中国电影资料馆左衡研究员的映前导赏讲解整理而成。活动时长约15分钟,全文共3009字。 这是闻一多先生,就是中国现代诗歌在前期的一位作者,同时也是一位教育者,他来点评《春江花月夜》。他说的是:“更夐绝的宇宙意识,一个更深沉,...  (展开)
唐山 2020-10-22 13:25:50

叶嘉莹与当代诗学格格不入:《掬水月在手》犹如试金石

彼黍离离,彼稷之苗。 行迈靡靡,中心摇摇。 知我者,谓我心忧; 不知我者,谓我何求。 悠悠苍天,此何人哉? 当《掬水月在手》中,《黍离》的吟咏声响起时,苍天、荒原、老人、废城拼成一幅悲凉的画卷,催人泪下。可遗憾的是,太多观众甚至没注意到,这可能是全片的一个高潮。...  (展开)
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0-10-16 14:51:01

叶嘉莹传记片:诗意是一种缓慢的“烧脑”

今天,古典文学研究专家、学者叶嘉莹的传记纪录片《掬水月在手》登陆艺术院线首映。 在公映之前,影片进行了一系列点映活动,有影迷感喟于纪录片将叶嘉莹丰富复杂的一生融于云淡风清的讲述;也有评论认为这是影片的不足之处,线索太多而缺乏聚焦。但对于这样一部文学纪录片来说...  (展开)
Azure 2020-10-20 13:04:17

片子中没有讲清楚的叶嘉莹先生,到底是谁?

这不算是一篇影评吧,我对这部片子本身很有意见,真是白瞎了那么多珍贵的一手资料,最后竟煮成了一锅矫揉造作的伪文艺大杂烩。虚有框架,没有血肉,更可气的还有有意无意的造神,空洞的宏大叙事。片子既没能讲好关于先生的故事,也没讲好先生对诗词的研究和造诣,更讲不好先生...  (展开)
默语生 2020-10-19 18:08:28

缺点很多,但值得一看。

10月14日在电影资料馆看了北京首映场和导演对谈,但当晚只是标了一个“想看”,没有公开讲任何评价性的话出来,大概也是希望“子弹再飞一会儿”。 到今天已经一个周末过去。可以看到网络上的声音多了起来,宣发也找了很多人做转发推广,并且从很多视角来谈电影本身的好处和传主...  (展开)
陀螺电影 2020-10-20 16:40:55

“弱德之美”,不弱,不争,却坚持

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

纪录片《掬水月在手》的名字摘自唐代诗人于良史的《春山月夜》中的第二联, 春山多胜事,赏玩夜忘归。 掬水月在手,弄花香满衣。 兴来无远近,欲去惜芳菲。 南望鸣钟处,楼台深翠微。 这一句诗以工整的对仗铺写了诗人水中捞月、花香沾衣的沉醉,充满着寄情山月的雅致闲情。 《...  (展开)
凹凸镜DOC 2020-10-03 19:26:54

手机&网络为日常粮食的年代,还有人喜欢诗歌吗?| 专访《掬水月在手》陈传兴

在一个荒原、废墟、充满劫难的时代,诗是很重要的,诗就像庇护所,诗人就像冒险者。诗人通过自己的创作给其他人提供一些生命和思想的庇护。 但是,在这个诗歌衰落的时代,这是大部分人以手机、网络世界当作日常粮食的年代。还有人喜欢诗歌吗?还有人能够静下来真正去看纪录片吗...  (展开)

> 更多影评 390篇


在哪儿看这部电影  · · · · · ·

谁在看这部电影 · · · · · ·


订阅掬水月在手的评论:
feed: rss 2.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