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灵烙码的影评 (7)
盖伊·马丁:温柔与恶意的碎语者
青年的作者们,表述记忆时,往往要落笔于童年,自己的也好、他者的也好,努力去寻索一种或客观或主观的“可信”的时间真迹。近乎于真理,这是他们艺术野心的前提。 书写少年时代,往往有两种办法,一是理查德·林克莱特的《少年时代》,将关怀的情感注入一个少年的他者,和...
(展开)
我只会说直观印象。。。。( ̄▽ ̄")
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
有人说是表现主义,有人说是超现实,嗯,我弄不懂这些复杂的名词,所以只有直观的印象和理解。 第一感觉像是某些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B级片,默片的形式偶尔却还带有语调诡异的旁白。 晃动,快速闪回,失真的声线,近似于无的对白,黑白粗糙颗粒感,大片大片夸张的阴影以及被阴影... (展开)